姜嘉欣,女,毕业于Beat365官方网站,2021级设计与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班。

深夜的Beat365官方网站图书馆,姜嘉欣埋头在一摞笔记中,红笔划过的知识点像星光,指引她走向青岛科技大学。2025年,她以409分的初试第一、复试第一、综合第一的“三冠王”成绩,圆梦视觉设计与数字艺术专业。这个从“软件小白”到设计赛场获奖无数的青岛女孩,用四年的汗水和坚持,向青春交出了一份滚烫答卷。她的故事,不仅是个人逆袭的缩影,更是黄海学院育人成果的生动注脚。
姜嘉欣成长在一个温暖的家庭,父母的支持为她追逐梦想铺就了底气。“我想用设计讲自己的故事”,这是她选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初心。很早,她心中就埋下考研的种子,理由简单却坚定:“想考就去考!”她将目光锁定青岛科技大学,憧憬在更高的平台上挥洒创意,探索设计的无限可能。
在Beat365官方网站设计与美术学院的四年,她从“连软件都不会用”的新人,蜕变为手握多项国家级奖项的设计新星。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一等奖、东方设计奖一等奖、山东省大学生科普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……这些荣誉背后,是她对设计的热爱和对自学的执着。“黄海的图书馆是我最爱的地方,安静又治愈”,姜嘉欣回忆道。导师张业和吕灵彬的鼓励,如同灯塔,让她在迷茫时找到方向。
她的备考秘诀是“知识逻辑链”:看完一章内容,她会合上书,在白纸上默写要点,梳理框架,反复强化,直到“闭上眼都知道知识点在哪”。专业课书她背了七八遍,英语单词每天清晨攻克,政治则靠陆寓丰老师的应试技巧“稳拿选择题”。“英语作文一定要早准备,专业课手绘别只看小红书,多去网上找灵感”,她分享的干货简单却实用。
备考的最后30天,姜嘉欣也曾陷入“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”的低谷。脑子像被清空,焦虑如影随形。她选择的方法是:按部就班,相信自己。“每天告诉自己‘我要上岸’,然后继续学。”她还会在压力大的时候听励志的歌曲,或者幻想考完去吃一顿寿喜烧,“光想想就觉得有盼头!”
姜嘉欣的考研路并不孤单。宿舍里,虽然只有她一人考研,但室友们却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。她笑说:“她们会叫我起床学习,夸我‘你超棒’,还会在我emo时陪我聊天。”这份友情让她备考的日子多了许多笑声。
导师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。毕设开题前,吕灵彬老师的一句话让她感动至今:“先好好复习,考研是人生大事。”张业老师的鼓励也如春风,温暖了她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。最让她感恩的,是父母。“爸妈给了我健康的身体和安心的环境,让我能专心追梦。”她回忆,有一次推荐妈妈读一本女性主义书籍,妈妈起初不感兴趣,后来却悄悄读完,“那一刻我特别感动,觉得她也在陪我成长。”
姜嘉欣的成功,离不开她在设计上的“死磕”精神。她坦言:“从大一的软件小白到考研上岸,我最大的心得是把每个作业当成作品去打磨。”她电脑里存着无数个“最最最终版”设计稿,有一次为了完美呈现效果,她改了20多稿,直到导师点头为止。“这不是内卷,是和创意较真的快乐。”
她的努力在赛场上开花结果。米兰设计周、东方设计奖等国家级赛事的奖杯,不仅为她的考研复试作品集增色,也让她在黄海学院的培养下,练就了扎实的专业功底。刘雨老师的指导为她打开了参赛的大门,每一次获奖,都是对她才华和毅力的肯定。
姜嘉欣不仅是考研学霸,也是一个兴趣丰富的女孩。她爱读阿加莎的侦探小说,觉得“解谜的过程很解压”;她也爱上野千鹤子的女性主义作品,从中汲取设计灵感。追剧是她的“快乐源泉”,每天中午,她会边吃饭边追剧,用片刻的放松为学习充电。这些兴趣不仅让她的生活多姿多彩,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设计。“我希望未来把女性主义理念融入作品,为社会问题发声。”她眼中闪着光,憧憬着用设计改变世界的可能。
考上研究生,只是姜嘉欣新征程的起点。她计划在青岛科技大学继续深耕设计,探索如何通过作品解决社会问题。“我想做一个有温度的设计师,让设计不只是好看,而是能真正帮到人。”
对学弟学妹,她送上一句肺腑之言:“相信自己,定好目标就全力以赴。辛苦一年,换来的是无悔的青春。”她特别提醒:“别被别人的进度绑架,也别假装努力。效率第一,逻辑为王,合上书还能讲出来,才是真学会。”
姜嘉欣的故事,像一束光,照亮了无数黄海学子的追梦路。她的父亲曾说:“坚持到底就是胜利。”她的偶像也说过:“要做就做到最好。”她把这些话刻在心底,用409分的成绩证明:黄海学院的土壤,孕育了她的才华;她的坚持,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。姜嘉欣的考研路,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在青春里的拼搏。她不是天赋异禀的学神,只是那个在图书馆埋头苦读、在焦虑中咬牙坚持的普通女孩。她的故事告诉我们:梦想不分大小,只要你肯低头赶路,星光终会为你亮起。